工行、国寿入选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

  本文由子琛企业管理咨询分享:

2025 年 7 月 8 日,国家数据局公示的《2025 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名单中,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作为金融领域的标杆企业成功入选。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数据战略深化实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蓬勃发展以及金融强国建设战略布局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深入解读这一事件背后的多重意义,不仅能为金融从业者把握行业趋势提供指引,更能为理解我国数字经济与金融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重要视角。
一、可信数据空间:国家数据战略的核心载体与新型基础设施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国家数据局《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 年)》的发布,标志着可信数据空间作为国家数据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基础设施,正式进入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破解数据流通难题的战略使命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数据 “可用不可见”“流通不安全” 的行业痛点。从国家治理层面看,它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 “关键抓手”—— 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规则,既保障数据在流通中的安全可控,又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例如,在金融领域,银行的信贷数据、保险的风控数据长期存在 “数据孤岛”,可信数据空间能让这些数据在加密状态下 “跨界流动”,既保护用户隐私,又能为中小企业联合授信提供支持。
从全球竞争维度,可信数据空间是保障数据主权的 “安全屏障”。当前全球数据治理规则尚未统一,欧美等国通过 “数据本地化”“跨境数据审查” 等政策争夺话语权。我国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以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如区块链确权、隐私计算)为基础,确保金融等核心领域数据的自主管理,为参与全球数据竞争筑牢根基。
(二)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底座
可信数据空间的技术架构体现了 “安全与流通并重” 的特点:
  • 区块链为信任基石:实现数据流转全链路追溯,确保每一次数据使用都可确权、可审计,解决 “数据是谁的、被谁用了” 的核心问题。
  • 隐私计算为核心引擎:通过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让数据 “可用不可见”—— 例如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建模时,无需共享原始数据即可完成风险评估。
  • 标准化接口为连接纽带:打破不同机构、不同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金融机构与政务、产业数据的无缝对接,为 “金融 + 场景” 创新铺路。
二、金融机构在可信数据空间中的三重角色
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金融巨头入选试点,并非单纯的 “技术尝鲜”,而是其在数据时代承担的战略角色使然。
(一)数据要素市场化的 “核心枢纽”
金融数据是数据要素市场的 “高价值富矿”—— 银行的交易数据、保险的理赔数据、证券的投资数据,既包含个体信用信息,又蕴含宏观经济走势。这些数据的合规流通,能激活整个数据要素市场的活力。
作为试点单位,金融机构将探索 “数据资产化” 的路径:例如工商银行可将企业信贷数据转化为 “数据资产”,在可信空间内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背书;中国人寿可将健康险数据与医疗机构共享(经用户授权),优化重疾险定价模型。这种 “数据可用即资产” 的模式,将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 “金融样本”。
(二)产业数字化的 “金融赋能者”
可信数据空间让金融机构从 “资金中介” 向 “数据中介” 延伸。例如:
  • 产业链金融领域:工商银行通过可信空间获取中小企业的物流、税务数据,构建动态授信模型,解决 “轻资产企业融资难” 问题。
  • 绿色金融领域:中国人寿整合企业碳排放数据与保险数据,开发 “碳保险” 产品,为绿色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
这种 “数据 + 金融” 的融合,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地嵌入实体经济,实现 “数据驱动金融,金融反哺产业” 的正向循环。
(三)金融安全的 “坚定守护者”
金融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单位将承担起 “数据安全示范” 的责任:
  • 防范跨境数据风险:通过可信空间建立金融数据 “白名单”,明确哪些数据可出境、哪些必须本地化存储,守住数据主权底线。
  • 构建风险联防机制:例如银行与监管部门通过可信空间实时共享异常交易数据,实现 “风险早发现、早处置”,筑牢金融稳定防线。
三、对金融行业:掀起 “数据治理革命”
试点的意义不止于单个机构,更将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 “数据进化”。
(一)数据治理从 “被动合规” 到 “主动创新”
长期以来,金融行业数据治理存在 “三难”:标准不统一(不同银行的客户信息字段不一致)、质量难保障(数据重复、错误率高)、安全有隐患(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可信数据空间将倒逼行业建立 “统一规则”:
  • 数据标准趋同:试点单位将牵头制定金融数据分类分级标准,例如 “什么是核心数据”“什么是敏感数据”,让数据 “说得清、认得出”。
  • 安全体系升级:从 “被动防御”(防泄露)转向 “主动防护”(全生命周期安全),例如中国人寿可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在理赔审核时 “不看原始病历也能核赔”,既合规又高效。
(二)数据共享打破 “孤岛效应”
金融行业的 “数据孤岛” 曾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障碍:银行、保险、证券各有数据,但难以互通。可信数据空间将构建 “有边界的共享”:
  • 跨机构协同:例如工商银行与券商在可信空间内共享高净值客户的投资偏好(去标识化处理),联合开发 “财富管理组合产品”。
  • 政银企联动:与税务、市场监管部门共享企业数据,实现 “企业开户无需重复提交材料”“贷款审批自动核验资质”,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三)数字化转型从 “技术叠加” 到 “生态重构”
过去金融数字化多是 “线下流程线上化”,而可信数据空间将推动 “生态级转型”:
  • 业务模式创新:例如基于可信空间的 “数据质押融资”—— 中小企业以自身经营数据为质押,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
  • 场景融合深化:银行的支付数据与电商平台数据结合,可推出 “先享后付” 的消费金融产品;保险公司的健康数据与健身 APP 联动,可提供 “运动达标保费减免” 的激励型保险。
四、对机构自身:打开 “增长新空间”
对工商银行、中国人寿而言,试点不是 “任务”,而是 “机遇窗口”。
(一)核心竞争力从 “规模” 转向 “数据”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拼网点、拼规模” 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可信数据空间让 “数据能力” 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 客户服务更精准:工商银行通过分析客户跨场景数据(支付、理财、信贷),提供 “千人千面” 的服务 —— 为年轻客户推荐消费分期,为企业主推送跨境结算方案。
  • 风险管理更智能:中国人寿利用可信空间内的医疗数据,优化重疾险理赔风控模型,将骗保识别率提升 30% 以上。
这种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能让机构在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业务边界从 “金融” 拓展到 “生态”
试点单位可依托可信数据空间打破行业壁垒:例如工商银行可联合政务部门推出 “政务数据贷”,中国人寿可与养老机构共建 “健康数据养老社区”。这种 “金融 + 场景” 的跨界,让金融机构从 “单一服务提供者” 变为 “生态主导者”,打开增量市场。
(三)合规能力从 “成本” 变为 “竞争力”
金融行业合规成本高,而可信数据空间将 “合规” 转化为 “红利”: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机构既能满足《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又能实现数据价值挖掘。例如工商银行在开展跨境支付时,无需向境外机构提供完整客户信息,即可完成反洗钱核验,既合规又高效。
五、结语:数据时代的 “金融新坐标”
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入选可信数据空间试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 它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从 “电子化”“线上化” 迈入 “数据化” 的新阶段。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次 “数据治理能力” 的集体升级,将推动金融行业从 “拼资源” 向 “拼数据” 转型;对机构而言,试点是抢占数据时代制高点的 “船票”,谁能率先打通数据流通的 “任督二脉”,谁就能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占据主动;对国家而言,这是 “数据强国” 与 “金融强国” 战略的协同推进,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 “金融引擎”。
数据的价值,在于流动;金融的未来,在于数据。可信数据空间的试点,正是让 “数据安全流动” 与 “金融创新发展” 找到平衡点的关键一步。而这一步,将重塑中国金融的未来格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www.wanfu99.com/jinrong/412.html
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守护行动:三维体系筑牢百姓财产安全防线
180火龙传奇自由交易玩法:如何轻松赚取金币?